①昆明下著雪。紅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葉的樹木,都蒙上了一層白色。幾個學生從明侖大學校門走出,不顧雪花飄揚,停下來看著墻上的標語:“這是你的戰(zhàn)爭!This is your war!”
②前幾天,學校舉行了征調動員大會。盟軍為中國抗戰(zhàn)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戰(zhàn)人員,由于言語不通,急需譯員。教育部決定征調四年級男生入伍,其他年級的也可以志愿參加。
③歷史系教授孟弗之從校門走出,他剛上完課。無論時局怎么緊張,教學必須堅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幾個學生問:“做志愿者有條件嗎?”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愛國熱情。英語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個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足夠對付了。”他看著周圍的年輕人。誰將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墒撬滥切┩χ钡纳碥|里跳動著年輕的火熱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來幾個學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們是工學院三年級的,愿意參加翻譯工作。”弗之想說幾句嘉獎的話,卻覺得話語都很一般,只親切地看著他們年輕而帶幾分稚氣的臉龐,亂蓬蓬的黑發(fā)上撒著雪花,雪水沿著鬢角流下來,便遞過一塊疊得方整的手帕。一個學生接過,擦了雪水,又遞給另一個,還給弗之時已是一塊濕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塊濕布頂在頭上,快步往回走。這時,一個年輕人快步跟上來,繞到前面,喚了一聲:“孟先生。”弗之認得這人,是中文系學生,似乎姓蔣。他小有才名,文章寫得不錯,能詩能酒,也能書能畫。“孟先生。”那學生囁嚅著又喚了一聲。弗之站住,溫和地問:“有什么事?”蔣姓學生口齒不清地說:“現在四年級學生全部征調做翻譯,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級?”“我的英文不好,不能勝任翻譯。并且我還有很多創(chuàng)作計劃……”“無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說,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蔣姓學生看著弗之的背影,忽然大聲說:“你們先生們自己不去,讓別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氣在胸中漲開,他回頭看那學生。學生上前一步:“只說孟先生是最識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轉身,盡量平靜的說:“你,你無論怎樣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規(guī)定辦。”弗之走得很慢,自覺腳步沉重,回到住處時,只見院子里臘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學生澹臺瑋正在蕭子蔚老師的房間里。瑋是三年級,但學分已夠四年級。師生兩人對坐在小木桌旁,討論著生物學的問題。子蔚感到瑋有些心不在焉,已有點猜到他的心思。待討論告一段落,瑋說:“蕭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說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瑋道:“也是商量。”他停頓了一下,說:“我只是覺得戰(zhàn)場和敵人越來越近,科學變得遠了,要安心念書似乎很難。”“可是你并不在征調之列。生物化學是新學科,需要人開拓,要知道得到一個好學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臘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瑋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著窗外。過了一會兒,瑋轉身向著子蔚:“我會回來的。”“那是當然。”子蔚說。瑋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著他的手鄭重地說;“我尊重你的決定。”瑋再鞠一躬,走出房間,回頭說:“蕭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著他下樓,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樓門,沿小路往臘梅林中去了。
(節(jié)選自長篇小說《西征記》,有刪改,標題為選者所擬。)
11.文中第3節(jié)師生問答的內容,與上下文的人、事敘述有何關聯(lián)?(4分)
答:這一節(jié)通過師生問答,目的在于表現出孟弗之對征調大學生入伍的積極支持態(tài)度:與第④節(jié)敘寫孟弗之對志愿入伍的工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支持、愛護形成映襯;與第⑤節(jié)反對四年級蔣姓學生不應征入伍作對比或為第⑤節(jié)埋設伏筆;與第⑥節(jié)蕭子蔚老師對征調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
解析:這道題,換一種說法,就是“第3節(jié)在行文結構上有什么作用”。結構是以內容為依托的,只有先明確了內容,才能明確結構上的關系。
12.文中的手帕細節(jié)描寫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情感活動?請具體說明。(4分)
答:孟弗之先生將疊得方整的手帕遞給志愿應征的大學生擦臉上的雪水,而后又將成為濕布的手帕頂在頭上,這些細節(jié)都表明孟先生對應征學生的欣賞、愛護、支持、贊揚,并且由衷地高興。
解析:人物的情感世界都是通過細節(jié)表達出來,在這里,學生向老師表達自己的心聲,而又與老師的態(tài)度不謀而合,這當然是一種由衷的喜悅,當然表現在人物的動作中。
13.孟弗之于蔣姓學生、蕭子蔚與澹臺瑋的對話場景,對比鮮明,請從學生形象和對話情境兩個方面加以分析。(6分)
答:學生形象:本在應征之列卻為了個人的創(chuàng)作計劃不去應征的蔣姓學生與不在應征之列但放棄開拓新學科主動志愿應征的澹臺瑋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個自私,一個無私;一個膽小,一個勇敢;一個憂己,一個憂國,二人形象躍然紙上。
對話情境:孟弗之對蔣姓學生不去應征持反對態(tài)度,蔣姓學生卻反唇相譏,師生關系很不融洽;蕭子蔚對澹臺瑋放棄學業(yè)感到惋惜,而對他志愿應征又持支持態(tài)度,師生相互尊重,師生關系很和諧。對比也很鮮明。
解析:這個題目很有點搞怪,問得很模糊,是從學生形象和對話情境兩個角度來分析如何運用對比的,還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分析人物形象和對話情境?什么叫“對話情境”?一定有不少考生不知所云,這應歸于命題者的責任!本人在此的作答,是從學生形象和對話情境兩個角度來分析如何運用對比的,再兼涉一點人物形象。但是從這一答案想來,回答“如何運用對比的”,有什么意義呢?文章的對比不是很分明嗎?而且此題又與第11題相重復!命題者為什么不有話好好問?糊涂的問題,會貽誤考生一生!
14.請?zhí)骄课闹凶匀痪拔飻懙纳羁淘⒁猓约皩Ρ憩F人物的作用。(6分)
答:“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著籠罩著的越來越近的外敵入侵的戰(zhàn)火,三是象征應征入伍作翻譯的消息,四是象征師生之間的親疏關系。
“雪”與“臘梅林”:象征青年們志愿獻身保衛(wèi)祖國的純潔無瑕、迎難而上的愛國情。
“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變化過程,喻示人物關系的和緩,更喻示著救國有望的情結。
解析:解答此題,要結合文章的情節(jié),以情節(jié)為依托,尋求景物與情節(jié)的相似性,從“相似性”上去尋找景物的寓意,如此,便容易得多。這道題,追求答全即可,盡量不留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