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yè)目錄
來源:中國海洋大學網 閱讀:4504 次 日期:2013-11-21 09:33:27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4年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yè)目錄”,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一、學院簡介

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的前身為1946-1952年山東大學創(chuàng)辦的地礦系;1959年正式組建山東海洋學院海洋地質地貌系,1960年正式招生;1962年山東地質學院撤消,其部分師生及全部設備、圖書資料調歸入地質地貌系;1963年地質地貌系更名為山東海洋學院海洋地質系;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海洋地質系;1995年5月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

在學院發(fā)展歷史上,著名學者何作霖教授(院士)、周明振教授(院士)、丘捷教授、白季楣教授、郝頤壽教授、張保民教授、徐世浙教授(院士)等曾在此執(zhí)教,他們?yōu)閷W院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李慶忠院士、張國偉院士現(xiàn)擔任學院名譽院長,并聘任劉光鼎、陳運泰、汪品先、馬在田、陳述彭、戴金星、歐陽自遠、金慶煥、顧心懌等院士為兼職教授,聘請外籍客座教授十余人。

學院現(xiàn)設海洋地球科學系、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系、河口海岸帶研究所和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地球化學研究所、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勘察設計檢測研究中心?,F(xiàn)有院士2名,博士生導師16名,教授23名。擁有地質學(海洋地質方向)、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3個本科專業(yè)?,F(xiàn)有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學、海洋地球化學3個博士點;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學、海洋地球化學、礦物礦床巖石學、地球化學、古生物與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11個碩士點以及地質工程工程碩士專業(yè)和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高校教師學位專業(yè)領域,接收海洋地質博士后流動人員進站。海洋地質學和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為省級重點學科,海底資源與探測技術實驗室為山東省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經過幾十年的學科建設與發(fā)展,學院形成了以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為中心,以海洋地質和地球信息與探測技術為兩翼的學科發(fā)展思路,海洋沉積地質、海底礦產資源與成礦作用、海洋地球化學、海底構造地質、海洋工程環(huán)境、地球信息處理與探測技術、深海探測等為主導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群體。先后主持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973”和“863”計劃、大洋探測專項、西北太平洋調查專項、中國近海綜合調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項目,并取得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教育部、地礦部及其他省部級科技成果獎等。出版《海洋地球化學》、《海洋沉積學》、《大洋錳結核》、《海洋自生礦物》、《近代海洋地質學》、《海洋地質學》、《海岸工程環(huán)境》、《第四紀環(huán)境演變》、《沖繩海槽的巖漿作用與海底熱液活動》、《海洋地磁學》等海洋特色鮮明的教材與專著。

二、招生專業(yè)目錄(附件1)

聯(lián)系電話:0532-66782460

聯(lián)系人:洪老師

備注:1.加※者為校外博導。

2.2014年起我院不再招收在職博士生(招收本校教職工、我校共建單位、青島市海洋科學研究生教育中心成員單位職工及工程博士除外)

3. 校外博導招收博士生人數(shù)不超過1人,原則上只能招收導師所在單位或我校在職學習考生。校內博導招收本校在職職工不超過1人。

三、復試方式和內容

1、復試包括業(yè)務考核、外國語考核、綜合素質考核、體檢等內容。其中業(yè)務考核主要考察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本學科前沿及最新研究動態(tài)掌握情況以及是否具備博士生培養(yǎng)的潛能和綜合素質。每位考生需準備10分鐘左右的PPT匯報(包括個人學習與工作經歷介紹、公開發(fā)表的文章與取得的科研成果、對所報考學科專業(yè)的認識以及今后的研究設想等)。同等學力考生須加試兩門本專業(yè)碩士主干課程。外國語考核主要考察考生是否達到本專業(yè)的外語要求,包括聽力和口語測試。 綜合素質考核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考核,人文素養(yǎng)、心理素質、團結協(xié)作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體檢由學校統(tǒng)一組織。

2、復試成績計算公式:

復試成績=業(yè)務考核成績×80%+外國語考核成績×20%。復試成績、業(yè)務考核成績和外國語考核成績均采取滿分百分制。

四、錄取

按錄取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順序錄取。

錄取總成績=(初試總成績÷3)×50%+復試成績×50%。

五、參考書目

1、初試科目參考書目:(附件2)

注:1、能源與環(huán)保不設參考書目。

2、同等學力加試科目參考書目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為初試中未選的科目,參考書目相同。

六、博士研究生招生導師簡介

1. 李廣雪 聯(lián)系方式:0532-66782542

招生專業(yè): 海洋地質

研究方向:海洋沉積 海底資源 海洋工程環(huán)境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發(fā)表論文30余篇,其中SCI 11篇。主要從事海洋地質和海底工程環(huán)境研究。在海洋沉積學領域, 主要利用遙感, 現(xiàn)場沉積動力觀測和室內模擬、測試等技術手段,開展顆粒物“源-匯”效應和末次盛冰期以來海洋環(huán)境演變研究。在海底資源勘探與開發(fā)領域,以全球變化與海洋環(huán)境響應、沉積動力和工程地質學等理論為指導,利用先進的高分辨率探測設備,圍繞我國海洋能源重大工程, 開展資源勘探評價和海底工程的安全保障研究。

近三年主持國家重點基金、國家重大專項和海洋油田工程服務項目,經費超過1億元。

2. 馮秀麗 聯(lián)系方式:0532-66782057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質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沉積與工程環(huán)境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發(fā)表文章12篇(其中1篇SCI收錄,3篇EI會議收錄),申請發(fā)明專利1項。

在研項目及經費:主要和參加有國家海洋局公益項目、黃河口海洋環(huán)境資料調查和區(qū)域建設用海規(guī)劃及海洋工程建設環(huán)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等, 經費200多萬元。

3. 范德江 聯(lián)系方式:0532-66781956

招生專業(yè): 海洋地質學

研究方向:海洋沉積學、海底資源與成礦作用、古海洋學

在研項目及經費:依托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公益性項目等,主要開展了河口海岸帶和陸架沉積過程的現(xiàn)場調查、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陸架沉積對全球變化的區(qū)域性響應, 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沉積學制約、大洋中脊熱液沉積成礦作用等。在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科學通報、海洋學報、沉積學報等刊物發(fā)表論文12篇。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東海內陸架溫鹽和生產力重建及其對年代際氣候波動的響應. 86萬;[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南黃海中部環(huán)流沉積體系形成和發(fā)育與氣候環(huán)境演化關系. 20萬;[3] 973課題-氣候變化影響下典型海岸沖淤過程及演變趨勢. 25萬;[4]國家海洋局公益性項目-渤海油氣開發(fā)區(qū)底質環(huán)境多元地球化學評價及環(huán)境污染控制對策研究. 54萬;[5]國家海洋局十二五專項-非活動/隱伏多金屬硫化物找礦標志和方法. 48萬。

4. 王厚杰 聯(lián)系方式:13869892901

招生專業(yè): 海洋地質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沉積學,海洋沉積動力學

主要研究成果:

Wang H., Yoshiki Saito, Bi N., Sun, X., Yang Z., 2011. Recent changes of sediment flux to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from major river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Earth-Science Reviews, 108(1-2),80-100.

Wang Y., Wang H.*, Bi N., Yang Z., 2011. Numerical modeling of hyperpycnal flow in an idealized river mouth. Estuarine and Coastal Shelf Science, 93(3), 228-238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H., Bi Naishuang, Yoshiki Saito, Wang Yan, Sun Xiaoxiao, Hu Bangqi, 2010. Recent Changes in Sediment Delivery by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to the Sea: Causes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in Its Estuary. Journal of Hydrology, 39(3-4), 302-313

在研項目:

1、全球變化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我國典型海岸帶系統(tǒng)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及脆弱性評估研究)課題:氣候變化影響下典型海岸沖淤過程及演變趨勢(2010CB951202),2010-2014,課題負責人(722萬元)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點項目:長江口及鄰近海域底邊界層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 (40920164004),2010-2014,主要參加人(15萬元);

3、山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項目:黃河河流系統(tǒng)變異對三角洲沉積時空格局的影響 (JQ200912),2010-2012,負責人(50萬元);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河水下三角洲沉積動力分區(qū)(41376096),2014-2017,主持,89萬元

5. 蔡 鋒※ 聯(lián)系方式:13906022788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質

主要研究方向: 海岸與海底地形地貌及過程研究,海灘動力地貌過程,海灘養(yǎng)護與修復。

(1)Cai Feng, Su Xian-ze, Liu Jian-hui et al. Coastal erosion in 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measures for its prevention,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9 (2009), 415-426, 2009

(2)Cai Feng, Robert G Dean, Liu Jian-hui. 2010. Beach nourishment in China: Status and projects. Coast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Shanghai.

(3)Hongshuai Qi, Feng Cai, Gang Lei, et al. 2010.The response of three main beach types to tropicalstorms in south China [J]. Marine Geology. 275:244‐254.

(4)Liu Jianhui, *CAI Feng, QI Hongshuai、LEI Gang. 2011.Coastal Erosion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 Ocean Univ. China, 10(1), pp 23-34.

(5)Wu, Chengqiang, *Cai, Feng, Zhao, Guangtao, Zheng, Yongling, Lu, Huiquan. 2011. Impact of coast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s on the topographic 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Quanzhou Bay, Fujian, China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54(7), pp 544-555.

(6)Fengyan Shi, Feng Cai, James T Kirby. 2013. Morphological Modeling of a Nourished Bayside Beach with a Low Tide Terrace. Coastal Engineering Coastal Engineering,78: 23–34.

(7)Jianhui Liu, Feng Cai, Hongshuai Qi Xianze Su, Gang Lei. 2013. Extraction and management of beach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Shore & Beach, 81(2).

(8)Hongshuai Qi, Feng Cai, Jianhui Liu, Gang Lei, Huimei Cao.2013. Beach Nourishment Planning and Practices in Xiamen, China. Shore & Beach, 81(2).

(9)Chao Cao, Feng Cai*, Yan Li,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marine Topography and its Profile Type of the Coast of China [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3. (accept).

(10)Luo Shilong, Wang Houjie, Cai Feng. 2013. An integrated risk assessment of coastal erosion based on fuzzy set theory along Fujian coast, southeast China.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84(2013): 68-76. (SCI)

(11)雷剛,劉根,蔡鋒.2013. 廈門會展中心養(yǎng)護及其對我國海岸防護啟示, 應用海洋學學報,32(3), 305-315

(12)許艷, 蔡鋒*, 盧惠泉, 等. 福建閩江口和九龍江口外現(xiàn)狀沉積沙體特征. 海洋學報. (接收待刊)

(13)鮑晶晶, 蔡鋒*, 任建業(yè), 等. 廈門同安灣地貌特征研究. 應用海洋學學報. (接收待刊)

專著及圖集:

(14)蔡鋒, 曹超, 周興華, 等. 中國近海海洋—海底地形地貌[M], 北京:海洋出版社, 490千字, 2013.

(15)蔡鋒, 周興華, 吳自銀, 等. 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海底地形地貌[A], 北京:海洋出版社, 160千字, 2013.

承擔國家級研究項目:

(1)海洋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海島旅游海灘管理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2014418037)

2014.1-2017.12(經費1500萬元)

(2)海洋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我國砂質海岸生境養(yǎng)護和修復技術示范與研究(200905008)2009.1-2013.10(經費2159萬元)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揚子淺灘南部地形地貌精細研究及成因機制分析(41276058)2013 .1— 2016.12 (經費80萬元)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臺灣海峽西岸強潮砂質海灘地貌動力學過程研究(編號:40976057),2010.1-2012.12(經費44萬元).

6. 曹志敏 聯(lián)系方式:18953208968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質 海洋地球化學

研究方向: 1、海底資源與成礦作用;2、資源與環(huán)境地球化學應用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CAO Zhimin,CAO Hong,TAO Chun-hui, Shu Liping,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chimney from Southwest Indian Ridg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31(2): 1-8,2012

于小剛,曹志敏,江巧文,蔣玉波,賈培蒙.太平洋中脊熱液硫化物地球化學特征,《海洋地質前沿》2012年第8期,p27-33

曹紅,曹志敏, 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底熱液活動,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31(1):67-75, 2011

曹紅,曹志敏,李軍,陶春輝,于增慧,西南印度洋中脊熱液沉積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礦物學報,686-687,2011

溫春齊,曹志敏,羅小軍,霍艷.攀枝花鐵礦床稀土元素特征,礦床地質, 第21卷增刊,833-835,2002

曹紅,曹志敏.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底熱液活動,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Vol.31,No.1, 67-75,2011

朱明亮,曹志敏, 張曉東, 董振芳, 于新生.PC-104模塊在水下原位化學分析儀器中的應用, 海洋科學, 第35卷,第6期8-12,2011

王珊珊,曹志敏,蘭東兆,鄭志昌,珠江口沉積地球化學特征與古環(huán)境演化過程,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Vol.35,No.2,2010,261-267

龔建明,曹志敏,陳建文,張敏,李謹,楊貴芳.天然氣水合物發(fā)現(xiàn)區(qū)沉積物生氣量的模擬實驗,中國科學D輯, 第39卷第2期:204~211,2009

龔建明,盧振權,曹志敏,陳建文,楊艷秋,李武,張勝.北黃海地球化學勘探及含油氣遠景預測,地 質學報, Vol.81,No.10,1314-1422.2009

李桂海,曹志敏,藍東兆,許 江,關 偉.廈門西港沉積環(huán)境變化及重金屬的污染累積,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Vol. 33,No. 1,124-129

孫美琴,藍東兆,曹志敏.蘭彬斌.南海西南陸坡末次冰期以來的硅藻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自然科學進展,Vol.19,No.7,768-772

在研項目及經費:國家支撐計劃課題:《基于自動識別(AIS)技術的個人便攜式海上搜救系統(tǒng)的研制》,2013-2015,國撥400萬元(校內100),科技部;

委托項目:《四川石棉碲(鉍)礦產資源》,2011-2015,50萬元,阿波羅太陽能科技公司。

7. 趙廣濤 聯(lián)系方式:0532-66786207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質學、海洋地球化學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地質學,海洋地球化學,海底探測技術。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組織完成海底邊界層原位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樣機一臺,申報知識產權登記。

主要研究項目與經費:專項協(xié)作課題:我國南海陸坡近海底原位多參數(shù)監(jiān)測與研究(負責人),經費:50萬元

8. 楊勝雄※ 聯(lián)系方式:yangshengxiong@hydz.cn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學

研究方向:海洋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特征、深海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

近三年主要成果:

(1)楊勝雄主編,2013,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guī)律與開采基礎研究專集,北京:地質出版社,pp437.ISBN 978-7-116-08379-0

(2)WU Lushan, YANG Shengxiong, LIANG Jinqiang, et al, Variations of pore water sulfate gradients in sediments as indicator for underlying gas hydrate in Shenhu Area, the South China Sea, Science China, 2013,56(4):534-540

(3)何高文,孫曉明,楊勝雄,朱克超,宋成兵,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稀土元素地球化學對比及其地質意義,中國地質,2011,38(2):462-472

在研項目及經費:

(1)國家973計劃項目: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guī)律與開采基礎研究(編號2009CB219500),項目首席科學家,項目總經費3600萬;

(2)中國大洋協(xié)會課題:富鈷結殼成礦演化模型研究(DY125-13-R-05),課題負責,經費260萬。

9. 韓喜球.※ 聯(lián)系方式:13073646557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質 海洋地球化學

主要研究方向:海底資源與成礦環(huán)境、海洋環(huán)境記錄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項目及經費:主要從事海底礦產資源與海洋環(huán)境記錄研究,在海底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多金屬硫化物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調查和研究方面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她與她的合作者提出太平洋多金屬結核是生物成因和生物-化學二元成礦機制;首次發(fā)現(xiàn)并證實錳結核的生長韻律包含了地球軌道周期印記,提出利用結核(殼)中的地球軌道周期印記對結核(殼)進行高分辨率定年;通過對大陸邊緣海底冷泉碳酸鹽巖的研究提出了天然氣水合物是地球“空調機”的假說;2011年我國成功向國際海底管理局申請到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礦區(qū),她及其團隊在探礦和選區(qū)上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她已在國際高水平學術刊物《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Marine Geology》、《Science》、《Resource Geolog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ence in China》和國內一流的《中國科學》、《海洋學報》、《沉積學報》和《地質學報》等期刊上合作發(fā)表研究論文60篇,出版專著1部(獨著),參與編寫專著5部,發(fā)表詳細論文摘要52篇。經在《Web of Science》檢索,其中的9篇代表性論文已被SCI論文引用130余次。 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先進個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浙江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國家海洋局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海洋工程技術一等獎等榮譽和學術獎勵。2012年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

在研項目及經費:

1)2013-2015:南海西南次海盆殘余擴張中心 MORB 研究:對地幔源區(qū)性質和海底擴張歷史的約束,1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資助號:91228101

2)2011-2014: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成礦潛力與資源環(huán)境評價,560萬元,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fā)“十二五”項目研究課題。

3)2011-2014: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與破壞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調控作用研究,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30萬。資助號:R5110215.

10. 張國偉 聯(lián)系方式:0532-66781971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質 構造地質

研究方向:1)原特提斯演化與重建;2)洋陸交接轉換過程;3)大陸動力學。

在研項目:

2012年1月-2016年12月,項目: Pangea的東亞重建(41190070),課題:原特提斯洋-陸格局與微地塊早古生代拼合(41190072). 總經費約280/20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2011年1月-2015年12月,華北地塊中部活動構造帶構造特征及構造地貌過程研究(1212011120103),2011年100萬元,2012年130萬元,總經費約500萬元,中國地質調查局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2013, 張國偉, 郭安林, 王岳軍, 李三忠, 董云鵬, 劉少峰, 何登發(fā), 魯如魁, 姚安平. 關于中國華南大地構造與問題.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版,43(10):1553-1582(SCI收錄).

2011,李三忠, 張國偉, 周立宏, 趙國春, 劉鑫, 索艷慧, 劉博, 金 寵, 戴黎明. 中、新生代超級匯聚背景下的陸內差異變形:華北伸展裂解和華南擠壓逆沖. 地學前緣, 18(3): 79-107.

11. 李三忠 聯(lián)系方式:0532-66781971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質 構造地質

研究方向:1)原特提斯演化與重建;2)洋陸交接轉換過程;3)洋底動力學。

在研項目:

2012年1月-2016年12月,項目: Pangea的東亞重建(41190070),課題:原特提斯洋-陸格局與微地塊早古生代拼合(41190072). 總經費約280/20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2011年1月-2015年12月,華北地塊中部活動構造帶構造特征及構造地貌過程研究(1212011120103),2011年100萬元,2012年130萬元,總經費約500萬元,中國地質調查局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2012, Li Sanzhong, Zhao Guochun, Dai Liming, Zhou Lihong, Liu Xin, Suo Yanhui, M. Santosh. Cenozoic faulting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its bearings o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7: 80-93 (SCI收錄)

2012, Li Sanzhong, Zhao Guochun, Dai Liming,Liu Xin, Zhou Lihong, M. Santosh, Suo Yanhui. Mesozoic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ir Bearings on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7: 64-79 (SCI收錄)

2012, Sanzhong Li, Guochun Zhao, Xin Liu, Liming Dai, Yanhui Suo, Mingchun Song, Peicheng Wang.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Jiao-Liao-Ji Belt, North China Craton. Precambrian Research,200-203:59-73(SCI收錄).

2013, J.D. WANG, S.Z. LI, SANTOSH M., L.M. DAI, Y.H. SUO, S. YU, S.J. ZHAO, B. LIU and Q.J. WANG.. Lacustrine turbidites in the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Dongying Sag, Bohai Bay Basin, North China Craton. Geological Journal, 48(5):561-578 (SCI收錄)(corresponding author).

2013, Sanzhong Li,Yanhui Suo,M. Santosh,Liming Dai,Shan Yu, Shujuan Zhao, Chong Jin. Mesozoic to Cenozoic intracontinental dynamics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Geological Journal, 48(5): 543-560 (SCI收錄).

12. 劉保華※ 聯(lián)系方式:0532-88967022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球物理

研究方向:近三年來,主要從事海底沉積聲學、深部地質結構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方向研究,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海洋學報等刊物發(fā)表論文10多篇。

在研項目:(1)重點基金:海洋界面的聲散射特性研究;(2)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潛航員選拔、培訓及定級標準研究(3)海洋公益行業(yè)專項:海底底質沉聲學特性現(xiàn)場測量系統(tǒng)產品化及深海應用示范. 科研經費超過300萬元。

13. 張訓華※ 聯(lián)系方式:13906391841

招生專業(yè):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 海洋地球物理學

研究方向為:構造地質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進一步完善“塊體構造學說”并指導“中國海陸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編制(1:500萬)”,撰寫并發(fā)表 “中國及鄰區(qū)重力特征與塊體構造單元初劃”(2010,中國地質)、“南黃海地震波組與地震層序特征”(2011,9,上??茖W技術出版社)、“我國海岸帶地質工作面臨的形勢與任務”(2011,海洋地質前沿,27卷1期)、“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 generated by marine source rock in Southern depression of Southern Yellow Sea Basin[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Vol 616: 26-31)、“Lower Paleozoic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Middle Uplift in Southern Yellow Sea Basi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Vol 525: 1252-1255)、“Types and acoust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hazards in the western of the North Yellow Sea.”(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 137, 374-381)、“深海典型地質環(huán)境和資源概述”(2013,2,海洋出版社)、“東海地區(qū)重磁場特征及其地質意義”(2013,8,32卷4期)、”南黃海區(qū)域地質”(2013,海洋出版社)。

在研項目及經費:主持“中國海陸地學系列圖編制”項目(2008-2015),年度經費1000萬。

14. 翟世奎 聯(lián)系方式:0532-82032865

招生專業(yè): 海洋地質 海洋地球化學

主要研究方向:1.海洋地質學-海底熱液活動及其成礦作用;

2.海洋地球化學-河口及大陸架環(huán)境地球化學,海底巖石學等;

3.地理信息系統(tǒng)及其應用-數(shù)字海洋、數(shù)字城市。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十二五”重大專項課題1項;國家“十二五”海洋公益專項課題1項。

15. 孟凡順 聯(lián)系方式:13953227028

招生專業(yè): 海洋地球物理學

主要研究方向:計算地球物理(側重于地震、測井、油藏描述、無損檢測等領域的數(shù)值模擬和反演成像研究)。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 側重于地震、測井、油藏描述、無損檢測等領域的數(shù)值模擬和反演成像研究。主持多項山東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863課題,以及多項油田公司資助項目。在地震波傳播理論研究中,系統(tǒng)地建立了層狀介質在各種震源作用下的傳遞矩陣,為國際地震界所重視;利用超低頻電磁波的測量原理,開展了井間電磁測井和過套管電磁測井的理論和實驗,解決了油田生產測井中,由于有套管對電磁波的屏蔽作用難以測量地層電阻率的問題;首次利用磁測技術檢測套管應力分布做了研究,在理論分析和實驗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比較各種測試技術,提出目前用磁測技術檢測套管應力的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為預測套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利用測井資料,對微沉積相和大孔道自動識別技術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研究成果,在《中國科學》、《地球物理學報》、《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力學學報》等國內外權威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篇,其中有多篇被EI收錄,有多篇論文獲優(yōu)秀論文獎,獲專利兩項。

在研項目:

1 承擔國家863課題《海洋深水立管系統(tǒng)設計關鍵技術研究(SQ2009AA09Z3487852)》

2 主持國家基金課題《石油套管應力磁測技術方法研究與應用(41174157)》

3主持多項油田測井、地震和油藏描述的橫向課題。

研究經費:180萬元

16. 杜德文※ 聯(lián)系方式: 13625425718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質

研究方向: 海洋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地理信息系統(tǒng)應用。

近三年研究成果:發(fā)表SCI論文1篇,學報論2篇,軟件版權3套。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3名,其中2名畢業(yè),1人在讀。

在研項目及經費:負責課題《富鈷結殼潛在礦產資源空間分布及評價》 ,《渤海地球化學環(huán)境評價及信息系統(tǒng)》等課題,總經費300萬元。

17. 李慶忠 聯(lián)系方式:0532-66781556 lqz@ouc.edu.cn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球物理學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與信息技術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項目及經費: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術。

18. 王修田 聯(lián)系方式:0532-85901260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球物理學

研究方向:海洋石油物探、海洋工程物探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 “基于模型的地震勘探數(shù)據處理系統(tǒng)(Model Based Processing)”研發(fā)系列

在研項目及經費: XXXXXXX精細地震處理關鍵技術研究等(280萬元)。

19. 劉懷山 聯(lián)系方式:13708982356 lhs@ouc.edu.cn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球物理學

研究方向: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與信息技術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①灘淺海地震勘探技術;②地震資料分析;③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識別與預測;

④隨鉆地震資料處理技術;⑤綜合地球物理勘探技術。

在研項目及經費: ①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立體探測技術(國家863項目)2013—2017;550萬元。②國家基金項目(41176077)2012-2015;72萬元。③海洋調查等項目2011-2015;800萬元。④隨鉆地震信號處理技術2012—2014;150萬元。

20 . 姜效典 聯(lián)系方式:13708985912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球物理學

研究方向: 構造地球物理研究和油氣地球物理勘探。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 前者以國家自然基金和國際合作為支持,著力于對青藏高原深部構造的認識,綜合運用重力、地震和地面地質資料,探討高原巖石圈的動力和流變過程;后者以國家“863”計劃和石油業(yè)界為支持,開展油氣藏的構造解釋和儲層預測的理論研究及實際工作。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重點項目、國家公益項目和中石化集團勝利油田、中海油上海公司委托橫向項目若干項。 在研經費600萬元。

在研項目及經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 主持“十二五”863項目2項、主持國家公益項目1項;主持中海油上海公司、中海油服勘探事業(yè)部、中石化勝利油田委托橫向項目若干項。

21. 李予國 聯(lián)系方式:0532-66782862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球物理學

研究方向:電磁場數(shù)值模擬及資料解釋方法;海洋可控源電磁法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近五年來,在國際學術期刊《Geophysics》、《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及《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發(fā)表論文 5篇。

在研項目及經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海洋油氣資源的可控源電磁探測方法研究”,2012-2016,270萬。

22. 周華偉.※ 聯(lián)系方式:h.zhou@ttu.edu, 0532-66782551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球物理 海洋地質學

研究方向:石油地震勘探、地震學及殼慢結構和地球動力學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美國休斯頓大學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千人計劃”特聘教授。在國際著名期刊發(fā)表石油地震勘探和地震學及應用方面的論文10多篇。

在研項目及經費: 美國國家基金項目,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石油公司項目。

23. 張建中 聯(lián)系方式: 0532-66782551,zhangjz@ouc.edu.cn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球物理學

研究方向:地震勘探和重力勘探的正演、反演、處理、解釋方法及應用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IEEE Transa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 Research、Computer & Geosciences等國際期刊以及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地震勘探和探地雷達方面的論文10余篇。

在研項目及經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企事業(yè)單位委托項目多項。

24. 李家彪※ 聯(lián)系方式:jbli@sio.org.cn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球物理學、海洋地質學

主要研究方向:從事大陸邊緣、大洋中脊地球動力學研究,以及多波束測深和海底地震儀(OBS)探測研究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發(fā)表SCI論文十余篇,主要獲獎:

1、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測關鍵技術研發(fā)與應用, 2011年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李家彪為第一完成人

2、GB/T 12763—2007 海洋調查規(guī)范, 2010年中國標準創(chuàng)新貢獻獎一等獎,李家彪為第一完成人

3、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找礦與評價研究, 2012年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李家彪為第二完成人

在研項目及經費: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南海西南次海盆中脊3D地震成像及其構造演化”(91028006,2011-2014),450萬,課題負責人;

2、國家大洋專項“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區(qū)資源評價”(2012-2015),350萬,項目負責人。

25. 張金亮.※ 聯(lián)系方式:13869892901

招生專業(yè):海洋地球物理學

研究方向:油氣藏形成理論與評價技術 儲層地質學與油藏描述技術 開發(fā)地質學與剩余油挖潛技術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長期不懈研究儲層沉積學,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建立了多種儲層沉積相模式,發(fā)展了沉積動力學分析技術;提出了深盆氣和深部巖性油氣藏成藏模式,發(fā)展了單一油氣包裹體分析技術,深化了對油氣成藏條件、成藏機理和富集分布規(guī)律的認識,推進了流體歷史分析的定量化;提出了基于斷裂力學和多場趨勢克里金方法的隨機擴展有限元裂縫建模方法,發(fā)展了建模數(shù)模一體化技術、隨鉆油氣識別技術和儲層綜合評價技術。近三年來,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fā)表SCI論文10余篇,出版教材和專著3部,獲得授權和實審發(fā)明專利10余項,獲得軟件著作權10余項,以第一和第二排名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余項。目前承擔有國家重大專項課題1項、教育部基金課題和橫向課題多項,科研經費500萬元。

在研項目及經費:山東省基金5萬元,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250萬元,橫向科研課題200萬元。

26. 孟憲偉 ※ 聯(lián)系方式: mxw@fio.org.cn

招生專業(yè): 海洋地球化學

研究方向:(1)穩(wěn)定同位素在紅樹林古生態(tài)學研究中的應用;

(2)放射性成因同位素(Sr-Nd-Pb)在古海洋學研究中的應用

主要研究成果:

(1)孟憲偉 等著. 廣西近海環(huán)境資源基本現(xiàn)狀. 2013. 海洋出版社。

(2)Meng Xianwei, et al.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its response to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ince 1.8 Ma recorded by major elements in sedime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547-551

(3) Peng Xia, Xianwei Meng, et al. Eighty-year sedimentary record of heavy metal inputs in the intertidal sediments from the Naliu River estuary, Beibu Gulf of South China Se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1,159:92-99

(4) Peng Xia, Xianwei Meng, et 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 in coastal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rn Beibu Gulf (SW China): The background levels and recent contamination.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2012, 66:1337-1344

(5) Peng Xia, Xianwei Meng, et al.210Pb chronology and trace metal geochemistry in the intertidal sediments of Qinjiang River estuary,China, J. Ocean Univ. China, 2012,11:165-173

在研科研項目

(1)973課題:氣候變化情景下典型海岸帶生態(tài)系統(tǒng)演化過程及景觀格局演變(699萬元)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南黃海不同粒級表層沉積物Sr-Nd同位素組成及其對環(huán)流的示蹤意義(49萬元)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全新世以來廣西典型紅樹林群叢林分結構演替對海平面變化響應的沉積物埋藏葉片C、N、O同位素示蹤(84萬元)

附件1:2014年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博士學位招生專業(yè)目錄

附件2:2014年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博士學位初試科目參考書目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lián)系電話:0871-65317125(9:00—18:00)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526150442(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