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國史專業(yè)及考試科目
來源:上海大學網(wǎng) 閱讀:1167 次 日期:2013-12-25 10:51:56
溫馨提示:易賢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了“上海大學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國史專業(yè)及考試科目”,方便廣大網(wǎng)友查閱!

060200 中國史

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充分利用本地本校的史學資源,依據(jù)錯位發(fā)展的策略,聚焦于中西社會--文化的歷史。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擁有教師31人,其中博士25人,教授11人,先后引進7名留學歸國學者。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8項,上海浦江人才計劃3項,曙光人才計劃2項,晨光人才計劃3項。近年與舊金山大學、美國宗教學會、耶魯大學等長期合作,并成功舉辦9次國際性學術會議,形成較強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的師資隊伍。每年延請倫敦大學Gary Tiedemann等外籍著名教授開設專業(yè)課程;積極推薦博士生參加國內外的相關學術會議;派遣學生前往歐美、日本等大學留學和交流。目前本學科以“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國學研究中心”為平臺,凝煉成如下幾個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先秦史。本方向結合晚近發(fā)現(xiàn)的新的考古資料及出土文獻,重點關注古代文明與國家的形成及傳統(tǒng)先秦史相關問題在新材料支持下的重新解讀。理論與材料并重,尤其關注古史在解釋學工作上的推進。

2.隋唐史。本方向以經(jīng)濟與社會的互動為研究視角,尤其注重區(qū)域經(jīng)濟的研究,強調經(jīng)濟與社會的互動、文化與社會的互動及其作用,力圖對中古時期社會發(fā)展的動因做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3.古代文獻與學術史。本方向立足新出土文獻,探討古書的體例及形成過程,并將其與古史史料學的研究相結合,探討建立從史料辨識到解釋力評估的全新的古史史料學理論體系。

4.基督教及近現(xiàn)代中西文化。本方向依托上海是中國基督教檔案文獻中心和中外學術交流中心之一的有利條件,形成三個特點:一、研究內容全面,對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以及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等都有長期深入的研究;二、注重在中西互動中考察基督教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變遷的雙向歷史進程,涵蓋了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的內政外交、基督教與中國知識分子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內容;三是注意運用新方法、新資料,嘗試在歷史學與宗教社會學相結合、中西文獻資料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基礎上,研究作為一種文化、社會現(xiàn)象的中國基督教,以豐富和深化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中外關系變動的認識。

5.近現(xiàn)代中國學術思想史。本方向著重關注中國社會近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若干重大的學術與思想文化問題:一是研究傳統(tǒng)思想文化在近現(xiàn)代的嬗變,二是新思想輸入進程中的接受和排斥,三是關注中國傳統(tǒng)學術在近現(xiàn)代的賡續(xù)和發(fā)展。本方向注重古代和近現(xiàn)代學術互動的研究和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注重在打通古代與近現(xiàn)代、中國和世界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分隔的多重視野中,來研究和展現(xiàn)中國學術與思想的發(fā)展進程。

6.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史及城市社會史。本方向著重考察近代以來城市社會轉型進程的歷史趨勢和運動規(guī)律。一、關注近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和城市轉型研究。尤其是通過近代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研究,考察城市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職業(yè)經(jīng)營、文化教育、團體組織、生活態(tài)度、價值取向等與上海城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研究各種結構性社會問題。二、關注對近代上海為首的口岸城市、長江三角洲城市乃至與中外城市,在城市社會、社會生活等維度的比較研究;在多維學科視野下長期開展對長三角的區(qū)域研究,通過個案的、實證的和比較的方法,探尋中國社會長期性的歷史變遷對于地方的特定意義以及對于全球的普世意義;三、在大量搜集、運用各種中外文獻資料和口述資料的基礎上,辯證地分析近現(xiàn)代中國轉型的深層次社會根源,為認知評價歷史發(fā)展提供社會史的依據(jù)。

7.上海當代史。本方向主要研究1949年以后的上海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個方面。

8.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本方向注重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思潮與流派的研究,通過對中國近現(xiàn)代,尤其是對民國時期史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史學思想、治史方法及其成就做深入的個案剖析,以展現(xiàn)這一時期思潮錯落、流派紛呈的史學面貌和多元并進的發(fā)展格局。

研究方向:01 先秦史

 02 隋唐史(本年度不招生)

 03 古代文獻與學術史

 04 基督教及近現(xiàn)代中西文化

 05 近現(xiàn)代中國學術思想史

 06 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史

 07 上海當代史

 08 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本年度不招生)

指導教師:謝維揚(01方向)、張童心(01方向)、寧鎮(zhèn)疆(03方向)、陶飛亞(04方向)、陳勇(05方向)、朱學勤(05方向)、汪朝光(05方向)、忻平(06方向)、劉長林(06方向)、徐有威(07方向)

招生人數(shù):8

考試科目:1. 英語

 2. 中國通史

 3. 先秦史(01方向);隋唐史(02方向);古代文獻與學術史(03方向);基督教及近現(xiàn)代中西文化(04方向);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的近現(xiàn)代轉型(05方向);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史(06方向);上海當代史(07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08方向)

參考書目:中國通史:

 (1)《中國古代史》,朱紹侯等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最新版

 (2)《中國近代史(1840-1949)》,王文泉、劉天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專業(yè)課:

 01《周代家庭形態(tài)》,謝維揚,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01《中國早期國家》,謝維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01《中國考古學通論》 孫英民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02《隋唐史》(上、下),岑仲勉,中華書局版

 02《唐代長江下游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陳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03《中國古文獻學史》,孫欽善,中華書局1994年

 03《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李零,三聯(lián)書店2004年

 04《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三卷本,馬士,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04《邊緣的歷史》,陶飛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05《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0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錢穆,商務印書館1997年

 05《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近代轉型》,陳勇、謝維揚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05《西方哲學史》,(英)羅素,商務印書館1997年

 05《道德理想國的覆滅》,朱學勤,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4年

 06《從上海發(fā)現(xiàn)歷史——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忻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2004年

 06《全息史觀與近代城市社會生活》,忻平,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07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11—1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07 金大陸:《非常與正常:上?!拔母铩睍r期的社會生活》(上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

 08《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修訂本),吳澤主編,桂遵義、袁英光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

 08《中國簡明史學史》,瞿林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本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導師介紹:

   忻 平 (男)教授,歷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專業(y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海史、城市社會生活史、中日關系史等。先后主持國家社會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多項。2009年任上海市哲社系列項目首席專家。在《近代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抗日戰(zhàn)爭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近百篇,其中二十多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主要著作有:《全息史觀與近代城市社會生活》、《從上海發(fā)現(xiàn)歷史——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災難與轉折:1937》、《王韜評傳》等7本和譯著1本,主編多本。其中,《從上海發(fā)現(xiàn)歷史》一書,因其提出全息史觀用新方法研究條約口岸城市社會史而受到學術界重視。《災難與轉折:1937》一書獲得2009年度華東地區(qū)學術專著圖書一等獎。曾于1996年、1997年先后赴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美國進行交流和講學,1999-2000年作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學者在日本進行學術交流一年?,F(xiàn)為上海大學教授,上海大學“211工程”三期《轉型時期的中國民間文化生態(tài)》項目負責人,兼任上海市歷史學會理事,上海市黨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民俗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等。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3310; E-mail: p_xin@126.com

陶飛亞 (男) 教授,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y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主要研究領域: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督教史和近現(xiàn)代中西文化。曾主持國家教委項目“基督教與中西文化”和“中國自立教會運動研究”,參加并組織過有關義和團運動和近代基督教史的國際學術會議。其關于基督教與中西文化的研究有一定影響。著有《中國的基督教烏托邦》等多部學術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和《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近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文史哲》2003年度“名篇獎”、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市哲社優(yōu)秀成果著作二等獎等獎項。目前主持國家社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各1項、承擔國家清史編纂計劃《基督教志》等課題。曾經(jīng)多次赴美、英、日、南非等地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F(xiàn)為上海大學教授,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所兼職教授,中國義和團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點學科“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文化史”學科帶頭人,上海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學術總監(jiān)

聯(lián)系方式:66133310(O);E-mail: feiyatao@163.com

謝維揚 (男)教授,歷史學博士(吉林大學)。專業(yè):主要從事中國先秦史研究,涉及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古代婚姻與家庭形態(tài)、中國早期文獻、古代思想文化和學術史等領域。已出版主要著作有《周代家庭形態(tài)》、《中國早期國家》、《至高的哲理:千古奇書〈周易〉》、《傳統(tǒng)與轉型:江西泰和農村宗族形態(tài)》(合作)和譯作《結構人類學》(第一、第二卷,合譯)等,以及論文數(shù)十篇。主編《王國維全集》、《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等文集。其中《周代家庭形態(tài)》與《中國早期國家》先后獲國家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三等獎?,F(xiàn)正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國家重點科研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的部分項目等。所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曾獲上海市研究生優(yōu)秀論文獎?,F(xiàn)任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歷史學會理事。

聯(lián)系方式:66133310(O), E-mail: xiewyph@yahoo.com.cn

朱學勤 (男)教授,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專業(yè):歷史學、社會學。主要研究領域:中西社會思想史。目前從事的課題有: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史、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漸進變革思潮等。已有著述:《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從盧梭到羅伯斯比爾》、《風聲雨聲讀書聲》、《被批評與被遺忘的》、《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思想史上的失蹤者》、《書齋里的革命》、《熱烈與冷靜——林毓生學術論述集》等,其中《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獲1999年中國國家圖書獎榮譽獎。近年來,多次出訪歐美、港臺,先后作為訪問學者在臺灣“中央研究院”、美國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學術研究,并應邀赴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迪金森學院作學術講演,赴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參加國際學術討論會并作大會主題發(fā)言?,F(xiàn)任上海大學教授。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5199(O), E-mail: zhuxueqin55@yahoo.com.cn

陳 勇(男) 教授,歷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主要研究領域:隋唐經(jīng)濟史、20世紀中國學術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出版有《錢穆傳》(人民出版社2001)、《唐代長江下游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國學宗師錢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等著作,主編《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近代轉型》、《國史綱要》等書,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70多篇,其中有近20篇為《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文摘報》等轉載。近年來,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各1項、完成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項,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加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科技部軟科學項目多項。曾獲第二屆全國青年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獎、第二屆上海歷史學會優(yōu)秀論文獎、上海市第11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等獎項,曾多次赴香港、臺灣等地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F(xiàn)為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國學研究中心主任。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3310; E-mail: chyong88@sina.com

徐有威 (男)教授。專業(y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主要研究領域:民國史。長期從事民國時期土匪和法西斯主義與近代中國的研究。主編有《洋票與綁匪--外國人眼中的民國社會》,《民國時期的土匪》(合譯)和《近代中國的犯罪,懲罰與監(jiān)獄》(合譯)等。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抗日戰(zhàn)爭研究》、《Modern China》(美)、《The China Quarterly》(英)、《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韓),《近代中國研究匯報》(日)和《中國研究月報》(日)等國內外學術雜志上發(fā)表60多篇論文和譯文。曾獲上海市歷史學會優(yōu)秀論文獎和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優(yōu)秀論文獎,現(xiàn)為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lián)系方式:66133310(O);E-mail: xuyouwei1964@163.com

張童心 (男) 教授。1982年7月畢業(yè)于山西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曾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主任?,F(xiàn)任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商周考古和長江下游地區(qū)考古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具有國家文物局頒發(fā)的田野考古領隊資格,任考古學會理事。已出版主要著作有《臨猗程村》、《唐代薛儆墓發(fā)掘報告》、《禹王城瓦當》。在《考古》、《東南文化》、《文物》、《中國錢幣》等期刊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臨猗程村墓地”的發(fā)掘與研究?,F(xiàn)主持有南水北調工程龍正遺址及江陰南樓遺址、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北京興壽遺址等的發(fā)掘與保護項目。主編《考古發(fā)現(xiàn)與華夏文明》教材。

聯(lián)系方式:66133626(O);Email:sd-zhangtx@163.com

劉長林 (男)教授,法學博士(上海大學)。專業(y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主要研究領域: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歷史社會學。曾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目前主持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一般項目“運動激憤式自殺行動社會意義的賦予——以1919-1928年社會運動中的自殺事件為例”及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要論著有《中國人生哲學的重建——陳獨秀、胡適、梁漱溟人生哲學研究》等,發(fā)表論文60多篇,有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歷史學年鑒》、《中國哲學年鑒》、《中國人大大學報刊復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等轉載或介紹。近年曾獲上海市歷史學會第三屆學會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獎、上海市第八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yōu)秀成果論文二等獎等?,F(xiàn)任上海大學教授,兼任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理事,上海市中共黨史(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副秘書長、陳獨秀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聯(lián)系方式:66133310(O);liuchlin@shu.edu.cn

寧鎮(zhèn)疆 (男) 教授,歷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教委“曙光”學者。研究專長為中國古代文獻及學術史。尤其重視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比較研究,近年關注《老子》、《孔子家語》兩書成書問題的研究。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中國典籍與文化》、《故宮博物院院刊》、《漢學研究》(臺灣)、《書目季刊》(臺灣)、《孔孟學報》(臺灣)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古籍注譯各一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及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各一項。代表作:《〈老子〉“早期傳本”結構及流變研究》,獲得上海市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第17次全額資助出版,并獲上海市第九屆哲學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

聯(lián)系方式:66133310(O), E-mail: shdtchxj@163.com

校外兼職博士研究生導師:

汪朝光 (男)教授,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專業(y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主要研究領域:民國史。長期從事民國史研究,代表作《中華民國史》第三編第五卷,全面敘述了自抗戰(zhàn)勝利到國共內戰(zhàn)期間的中國歷史,是戰(zhàn)后中國歷史研究領域中具有開拓性和原創(chuàng)性的著作。近年來獨辟蹊徑,在民國時期電影社會史,如民國電影檢查制度、民國時期的電影市場、上海電影與現(xiàn)代化進程等方面有獨創(chuàng)性的研究,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電影藝術》等重點權威期刊有多篇論文發(fā)表。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做訪問研究?,F(xiàn)為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聯(lián)系方式:66133310(O); E-mail: wangchaoguang@sina.com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wǎng)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wǎng)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wǎng)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lián)系電話:0871-65317125(9:00—18:00)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526150442(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