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fēng)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賞析
蘇軾《永遇樂》是一首清麗脫俗的詞,這首詞寫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據(jù)詞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記夢詞。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據(jù)元本題下注“徐州夜夢覺,此登燕子樓作”認(rèn)為“燕子樓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夢?東坡居士斷不作此癡人說夢之題”。顯然認(rèn)為傅干《注坡詞》所錄題注為不可信,而以為王文誥《蘇詩總案》所云“戊午十月,夢登燕子樓,翌日往尋其地作”為可從。王文誥斷一事為二事,詞中難覓佐證。鄭文焯所云更多屬猜測之詞,顯然不足為據(jù)。倒是傅注既題作“公舊注”,當(dāng)不容隨意懷疑的,且與詞中情事暗合,應(yīng)可據(jù)此解讀此詞。作者在題記中聲稱自己夜宿江蘇彭城燕子樓,夢到以前居住在這里的唐代張尚書之愛妾關(guān)盼盼。據(jù)傳燕子樓是唐朝的張尚書為名妓關(guān)盼盼所建的。盼盼面貌姣好,能歌善舞,談吐不俗。自從張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獨居在小樓上十余年不嫁。
蘇軾知徐州前已轉(zhuǎn)職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對王安石變法的孤憤,仕途上因頻繁遷調(diào)而帶來的孤寂之感,都時時向他襲來。那天夜晚,一個旖旎纏綿的夢境,讓他頓悟人生的真諦?!皫讜r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行香子》)他的靈魂從夢境中得到了凈化和升華。因作此詞,抒發(fā)對人生宇宙的思考與感慨。詞中狀燕子樓小園清幽夜景,抒燕子樓驚夢后縈繞于懷的惆悵之情,言詞人由人去樓空而悟得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之理。
上闋寫清幽夢境及夢醒后的悵然若失之感。起三句總寫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風(fēng),并小結(jié)以“清景無限”,賞愛之心已溢于言外。首句寫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fēng)和暢,清涼如水,把人引入了一個無限清幽的境地?!扒寰盁o限”既是對暮秋夜景的描繪,也是詞人的心靈得到清景撫慰后的情感抒發(fā)?!扒濉弊质呛诵?,蓋既有夜風(fēng)清涼之感,又有超越現(xiàn)實之外的清凈之意。“曲港”三句接寫夢境,靜中見動,仍是著力刻畫“清景”,只是視點相對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靜變動:曲港跳魚,圓荷瀉露。魚跳向上,露瀉向下,一上一下,錯落有致。魚跳暗點人靜,露瀉可見夜深。詞人以動襯靜,使本來就十分寂靜的深夜,顯得越發(fā)安謐了。“寂寞無人見”一句,含意頗深:園池中跳魚瀉露之景,夜夜可有,終是無人見的時候多;自己偶來,若是無心,雖在眼前,亦不得見。夜深人靜之時,人事已歇,自然界卻是生機初展,只是這種生機罕為人見,徒形寂寞而已。在夢境中揭示人與自然的矛盾,又以自然之清幽生趣對比人事之無情,則雖云寫夢,實是曲寫現(xiàn)實。然魚跳曲港、露瀉圓荷雖也不無聲響,終不至于驚動夢境。只是三更時候的鏗然鼓聲才擾人清夢,使清景頓失。詞句轉(zhuǎn)從聽覺寫夜之幽深、夢之驚斷:三更鼓響,秋夜深沉;一片葉落,鏗然作聲?!凹嵢纭焙汀扮H然”寫出了聲之清晰,以聲點靜,更加重加濃了夜之清絕和幽絕。悠然如云的夢境倏地被鼓聲葉聲驚斷,不免感到黯然。上闋末三句,寫夢斷后之茫然心情:詞人夢醒后,盡管想重新尋夢,但在茫茫夜色之中,顯然已經(jīng)不可能重睹夢中的“清景”了,故把小園行遍,也毫無所見,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詞先寫夜景,后述驚夢游園,故夢與夜景,相互輝映,似真似幻,惝恍迷離。“行遍”二字,尤見執(zhí)著留戀夢境之態(tài)。夢境之舒心逍遙與驚夢游園的黯然神傷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的意趣也從旁得到了昭示。
更多信息請查看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