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
季氏(魯國大夫,冉有、季路的主人)準備去攻打顓臾。冉有、季路(兩人是孔子的學生)去謁見孔子,說:“季氏將要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孔子說:“求!(即冉有)恐怕該責備你了?那顓臾,昔日先王封他為東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魯國的疆域之中了。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說:“夫子(季氏)想這樣做,我們兩個人都不想這樣。”孔子說:“求!周任(古史官)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話,說: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職務;如果不能,就該辭職。(假如盲人走路)不穩(wěn)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個扶瞎子的人呢?而且你的話說錯了,讓猛虎、犀牛從籠子中跑了出來,把靈龜、寶玉毀壞在匣子里 ,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 “顓臾,它的城墻堅固而且又靠近費(季氏的領(lǐng)地),現(xiàn)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為(季氏)子孫的憂患。”孔子說:“求!君子憎惡那種(嘴上)放棄說‘想得到它’,但一定要為他的行為找借口的做法。我聽說,對于諸侯或大夫們來說,不必擔心貧窮而要擔心財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擔心人口少而要擔心境內(nèi)不安定。因為分配平均了,就沒有貧窮可言;社會和睦,人口就不會不多;境內(nèi)安定了,就不會出現(xiàn)傾覆。如果這樣做了,遠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歸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們歸附;如果遠方的人來了,那么就使他們安定下來。現(xiàn)在由(子路)和求啊,你們兩個人輔佐季氏夫子,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附;魯國政權(quán)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國內(nèi)謀劃發(fā)動戰(zhàn)爭。我擔心季孫氏氏的憂患,并不在顓臾,而是在自己宮廷內(nèi)部。”
《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
粱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很盡心了吧!如果黃河北部地區(qū)發(fā)生災荒,我就遷移那里的災民到河東,遷移河東的糧食到河內(nèi);如果河東地區(qū)發(fā)生災荒,也是這樣辦??疾爨弴恼拢瑳]有像我這樣盡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不會少一點,而我的百姓也不會多一點,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以打仗來做個比喻:(在)戰(zhàn)鼓咚咚敲響,兵器剛剛交鋒(的時候),(有人)就丟掉鎧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來,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來,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來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說呢?”
梁惠王說:“不行,那只是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
孟子說:“大王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如果(耕作)不違背農(nóng)時,那么糧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細密的網(wǎng)不進入池塘,那么魚鱉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節(jié)進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老百姓供養(yǎng)家人,喪葬死者沒有遺憾了。這就是王道的開端。”
“(讓每一家)有五畝地的宅院,又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可以穿上(輕軟的)絲織衣服;雞、豬、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養(yǎng)育它們的時機,那么七十歲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畝的農(nóng)田,不要占用他們的農(nóng)作季節(jié),那么數(shù)口之家就可以沒有饑餓了;認真辦好學校教育,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來反復教導他們,那么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身背頭頂(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歲的人有絲織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餓不受寒;這樣做了卻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事,還從來不曾有過。”
“(現(xiàn)在是)狗和豬在吃人的食物卻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餓死的尸體還不知道開倉發(fā)糧賑救饑民;人死了,卻說:‘不是我的責任,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用兵器殺死了人,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兩樣呢?大王如果不歸罪于年成,那么這樣天下的老百姓就會到您這兒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