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華夏美德萬古流芳。善之一字,更是流淌在道德血液中的精髓。誠信經(jīng)營謂之善,仗義援手謂之善,與人方便謂之善,尊老愛幼謂之善……善的大字典中,內(nèi)涵豐富,精華流轉(zhuǎn)。向善的力量,猶如律動的脈搏,強勁的心臟,正能量的圓舞曲,感染著世人,凈化了世界,溫暖著你我。新時期,行進中國的路途中,更需要讓國人心存善念,厲行善舉。
與人為善,離不開心存愛心。愛心是陽光,普照黑暗的大地;愛心是雨水,滋潤干涸的沙丘;愛心是樹葉,陰涼燥熱的夏天;愛心,亦是善,為和諧的社會,道德的發(fā)展增添助力。愛心,是善的根系,是善的泉源;人若沒有愛,缺乏愛,不敢愛,善行、善舉、善念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本。讓世界充滿愛,讓每個人擁有愛,愛自己,愛親人,愛社會,愛每一個陌生人,是大“善”民族應(yīng)有之意。
與人為善,離不開換位思考。從對方角度思考,是一種全心思考維度,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彼此的看法,聽取對方的心聲,知道他人的難處和困境,從而能夠善待他人。反之,只顧自己,聽不進他人意見,只會陷入坐井觀天之境界;不站在對方角度,必然會導(dǎo)致個人形成主觀主義,使得自己更加自負(fù),更加的冷漠和自私。所以,每個人要想做一個善良的人,要學(xué)會換一個角度,換一個位置,換一個方向,把其他人當(dāng)做自己,來反躬自省,反思自己的言行,如此做人謀事,成矣。
與人為善,離不開無私奉獻。犧牲奉獻,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高尚的操守,當(dāng)前,無私奉獻是社會上稀缺的一種品質(zhì),是實行向善的一劑良藥。但是,既生繁花亦生野稗,奉獻精神仍然沒成為人們普遍價值共識,大公無私,被替換成因公廢私,官員貪污腐敗、權(quán)利尋租就是一個典型;先人后己,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成為人們心中的常態(tài)。向善途中,無私奉獻是添磚加瓦之舉,是保駕護航之措,是錦上添花之要。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與人為善沒有終點站,永遠在路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需要每個人以懷揣愛心為突破點,以換位思考為切入點,以無私奉獻為落腳點。唯有如此,拉動三駕馬車,做到三位一體,定能給與民眾精神世界一片藍天白云,定能讓社會沐浴善意、充滿善舉,定能讓道德星空綻放璀璨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