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高考前夕,民間教育服務類網(wǎng)站上大學網(wǎng)公布了第五批《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73所虛假大學被曝光。據(jù)媒體報道,自2013年以來,該機構已累計公布400多所虛假大學。新華社5月22日刊發(fā)報道,探討“4年曝光400多所,虛假大學為何年年打年年有”。
【標準表述】
[原因分析]
騙子們之所以熱衷于“創(chuàng)辦”虛假大學,“野雞大學”之所以生意興隆,其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有利可圖,一是有機可乘。
在騙子們的眼里,“大學”不僅是金字招牌,更是一塊肥肉。只要拿“大學”當幌子、作誘餌、攬生意,就會有人趨之若鶩,就會有人上當受騙,當然也就有利可圖。盡管我國高校已有2800多所,在校生超過37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0%,但圓大學夢至今仍是許多學子的強烈愿望,仍是家庭和社會的旺盛需求。騙子們正是看中了這個市場,于是把假大學、假文憑、假證書連接起來,做成了“野雞大學”一條龍產(chǎn)業(yè)鏈。
冠以“大學”“學院”的唬人名頭,借助網(wǎng)絡教育等技術手段,“野雞大學”在線上線下打廣告、做“推廣”,堂而皇之地招學生、賣文憑等種種現(xiàn)象屢禁不止,其原因是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政府有關部門監(jiān)管缺位、查處不力,使得騙子們有機可乘,給了“野雞大學”生存空間。
“野雞大學”橫行,既有信息不對稱、考生受騙上當?shù)那闆r,更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在某種程度上講,“野雞大學”滋生不絕的背后,有著崇拜文憑、迷信學歷的教育觀和人才觀。且不說升學、求職、就業(yè),就是晉級、升職、考核等等,文憑和學歷都是必不可少的硬條件。很多高考失意的學子,不僅為學歷焦慮,更為前途彷徨。無奈之下,讀一所非正規(guī)的“大學”,也不失為一條終南捷徑。對于不少職場打拼的青年,學歷就是求職的門票、進步的階梯,哪怕是買一張“野雞大學”的文憑,很多時候也能成為敲門磚,“野雞大學”因此有了賴以滋生的文化土壤。
[參考對策 ]
教育專家總結(jié),清理“虛假大學”,需要監(jiān)管部門主動作為。教育、公安、工商、電信等部門應加強聯(lián)動,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讓“李鬼”無處藏身。
全社會更需要形成合力,破除“唯學歷論”的觀念。
剪斷“虛假大學”背后長期存在的利益鏈,不妨在探索建立公民誠信體系的過程中,將文憑造假等問題列入黑名單,讓使用“虛假大學”文憑的人,付出誠信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