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
作者:寇準
原文: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卷馀香裊。密約沈沈,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作者:佚名①闌:晚,盡。這里是說春光即將逝去。②屏山:屏風。裊:指爐煙繚繞上升。③沉沉:這里意為長久。謂二人約會遙遙無期。④杳杳:幽遠。指別后纏綿不斷的相思情意。⑤菱花:指鏡子。
“忠愍詩思凄惋,蓋富于情者?!笔撬稳撕性凇盾嫦獫O隱叢話》中對寇準詩作的評價,用來評論寇準的詞,其實也很恰當。試讀該首《踏莎行》,便可窺豹一斑。
這首小令以細膩而優(yōu)美的筆觸刻畫暮色景物的衰殘、畫堂風光的孤寂,進而透露人物內心的惆悵和迷惘,外在與內在交匯,情懷與物象相通,激蕩回旋,錯綜交織,譜寫成一首傷春念遠的閨怨心曲,委婉有致,真切動人,活畫出獨守空閨的這位女性對于羈旅天涯、久客不歸的心上人的無限思念和一片深情,顯示出婉約詞派高度的藝術技巧。
上片著力所在其實是傷春自憐的孤寂心境。
時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殘盡,黃鶯的啼聲日漸老澀,再也不是“鶯初學囀尚羞簧”那么稚嫩清脆、悅耳動聽。先前斗艷爭妍、繽紛爛縵的紅花,紛紛辭謝枝頭,飄零殆盡。綠葉成蔭的梅樹上竟已悄悄結出了小小的青果。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寫。“鶯聲”、“紅英”、“青梅”,僅僅三項事物,由于極富春的特征,足以將無邊春色展示具體。“色”與“聲”,“青”與“紅”,“老”與“小”,對照映襯,生動鮮明,煉字工巧,耐人尋味。“將闌”、“漸老”、“落盡”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動感強烈,春事闌珊的衰殘變化,足以驚心動魄。妙在雖不言情而情自見:春光易逝,無可奈何,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一旦有此感觸,自然也應該是“春色惱人眠不得”了。
戶外如此觸景生感,華美的廳堂里一片冷靜,更無伊人相伴,只有迷茫密布的春雨下個不停,催促春光更快地消逝。畫著山水圖案的精美屏風,半開半掩,可誰還有心腸去理睬它,香爐里燃了許久,即將燃盡的一縷余香,輕輕飄散,搖蕩著,繚繞著,彌散在冷寂的畫堂里,仿佛幽遠的思緒一樣連綿不絕。“半掩”、“濛濛”、“裊”、“靜”,用詞精當,刻畫入微,生動地展現(xiàn)出一個華麗精美然而冷落空虛的畫堂環(huán)境,巧妙地折射出閨中獨守、百無聊賴的郁郁情懷、沉沉幽怨,完美地構成了環(huán)境與心境的和諧統(tǒng)一。
下片著力所在分明是傷別懷遠的深沉離恨。
閨中愈是孤寂,愈加懷念伊人。想當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別,密約歸期,千般叮嚀,萬般囑咐,情意何等深沉??烧l知到如今望不到伊人寄來的音信,盼不見伊人歸來的身影。“沉沉”、“杳杳”,巧用疊字,突出離別情思的幽暗深遠與遼闊無際。既然如此,誰還有心情去對鏡梳妝,“菱花塵滿”,細節(jié)突出?!白圆畺|,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所以聽憑菱花寶鏡積滿了灰塵,也懶心無腸地不去拂拭它了。思念伊人,情不能已,還是再到樓頭去看看罷,說不定能盼望到伊人意外歸來的行旌哩!可是事實無情,依然只有失望,沮喪之余,啞然無語。但見萬里長空,一片陰沉,恰似閨中的心境;唯有芳草連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遠方。借景抒情,造語自然;芳草懷遠,巧于用典?!按翰菽昴昃G,王孫歸不歸?”“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薄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碑旊x情別恨使人傷感至極時,真好象魂魄離體而去一般。凄惋之情,溢于言表;不盡之意,更在言外。
總之,全詞上片寫景,情由景生,景中有情;下片寫情,寄情于景,以景結情。于是情經(jīng)景緯,織成天機云錦。
更多信息請查看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