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鏈接】
2014年,一部名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受到網(wǎng)友熱捧,以此為話題的內容頻頻“刷屏”,當年5月21日悄然登上了微博話題搜索的榜首位置,單日搜索超過15萬次,是位列第二話題的將近兩倍;淘寶零食特產的搜索量環(huán)比增加了13.54%。大多數(shù)網(wǎng)友表達了豐富的觀看體驗——“口水和眼淚齊飛”;“美食里蘊含著中華文明,能夠感受到民族的偉大。我不僅餓了,也流淚了”;“大半夜的放這種電視,完全沒辦法睡覺!口水流滿床!”;“帥成渣了!文化,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無須刻意創(chuàng)造”;“我所有的童年美好記憶,都是這種人與自然的微妙和諧、親情和吃”;“現(xiàn)在一吃雞腿,就會想起小時候奶奶做的雞腿,想起愛我的奶奶”……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中國的“文化遺產日”。2014年的活動主題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農業(yè)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非常珍貴的東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埋藏在大地上的遺產、記錄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文化遺產,不再只是遠離生活、沒有生命的化石,而是成為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以“吃”一口的精神食糧。同樣,對于每日三餐的飲食文化也是我們亟需關注的話題,我們有必要反思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給農業(yè)帶來的危機,探討通過對傳統(tǒng)農耕方式的恢復與借鑒來確保我們的食品安全,捍衛(wèi)舌尖上的文化,確保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范文】
捍衛(wèi)舌尖上的文化遺產
舌尖上的中國,深夜播出,卻火遍全國。舌尖上的中國“很美很誘人”,可“嘴邊上的中國”是不是這個味兒?這是擺在老百姓面前的嚴肅話題。反觀現(xiàn)在我們面臨的問題,無論是糧食危機問題,還是食品安全問題,都成為考量政府智慧的考題。做好“舌尖上的中國”這篇大文章,破解糧食與食品安全問題,需以舌尖上的文化遺產保護為切入點。
舌尖上的文化遺產保護要做到“吃得飽”。民以食為天,美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獨特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求調和無味,味道不僅僅關乎食物的烹飪,還關乎自然哲學。中國歷來是一個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民族,歷朝歷代都有過和饑荒作斗爭的歷史,而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溫飽得以解決,短時間內解決了一個歷史頑疾,而百姓也就由過去求溫飽轉向求美味。
舌尖上的文化遺產保護要做到“吃得好”。享譽全球的科學家袁隆平培育出雜交稻,解決了國人的溫飽問題;即使引起廣泛爭議的轉基因作物也確為解決人類的糧食危機作出了重要貢獻?!懊恳挥矌哦加袃擅妗?,新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百姓吃得飽的問題,但是這些糧食品種的迅速普及,也給物種多樣性、糧食品種多樣性以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帶來巨大挑戰(zhàn)。要在思考并解決讓全國人民“吃飽飯”的同時,為解決讓人們“吃好飯”的問題做好技術以及農作物上的準備。將祖先歷經(jīng)千百年培育出來的各具特色的傳統(tǒng)農作物品種及相關技術,最大限度地保護起來傳承下去,為人類未來高質量生活、多口味需求,保留下更多的物種、技術與人力資源。
舌尖上的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要“擦得亮”。從烹飪精細的貴族美食,到技法各樣的市井百姓飲食再到各具特色的民族、宗教飲食,古老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坝猩阄稘庵u,無華而不實之嫌”,如何才能發(fā)揮出中華飲食文化的優(yōu)勢與特色?《舌尖上的中國》將人與美食的關系闡釋得淋漓盡致。《舌尖上的中國》制作團隊滿懷誠意,不僅帶來了視覺盛宴,同時傳承了民族文化,這也說明了我們的文化產品一樣可以取得成功,而這背后正是強大的文化產業(yè)作為支撐,只有產業(yè)化,市場化,才能真正地激化活力,擦亮舌尖上的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
事雖難,做則必成。捍衛(wèi)舌尖上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真抓實干、求真務實,既要保障糧食安全,留好我們的口糧,也要保障我們的食品質量,讓我們在吃得飽的同時,更要吃的安心、舒心、放心,更要吃出健康、吃出增長、吃出文化,唯有如此,才能保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才能傳承好我們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