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安徽淮南大學女大學生稱扶人被訛事件,劇情多次翻轉。2015年9月21日,當?shù)鼐焦颊{(diào)查結果: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學生袁某騎車經(jīng)過老人時相互有接觸,袁某承擔主要責任,老人承擔次要責任。9月23日,袁某在微博發(fā)表聲明稱,對警方調(diào)查申請了復核,并以6個犀利的反問為自己辯解。
【解析】
偏見是盜賊,足以盜走真相、澆滅理性,也可能趕走正義。每有熱點事件,如果迅速站隊,而不是“站對”;如果憑“經(jīng)驗”下論斷,而不是憑事實下結論,就容易鬧出笑話,甚至南轅北轍。
現(xiàn)實生活中,確有扶人被訛的案例,但相對而言僅是個例,卻容易因其戲劇性而被刻意放大,造成扶人被訛已是常態(tài)的輿論氛圍。殊不知,有些喧囂一時的“扶人被訛”事件,也有結局逆轉。
“如果你沒撞人,你為什么要扶”背后,是不相信有好人;而“你指認我,就是想訛我”的想法,本能地相信“扶人被訛”,是不是也是心態(tài)上有偏差?面對類似事件,我們更需要節(jié)制憤怒、靜觀其變,更需要冷靜思考、尊重事實。否則,受損的不僅是當事人,更將是整個時代的世道人心。
媒體的公信力,源于對客觀立場的恪守;媒體的生命力,源于對事件真相的探尋。難免會有誤判,但事后反思不能缺位;難免會看不清楚,但冷靜的敘述也不能少。毀壞的信任需要一起重建,而媒體可謂至關重要。
無論是職能部門還是媒體,無論是當事人還是民眾,都應該從事件中學會遵循起碼的道德底線和法律準則,不為偏見所惑,不為成見所擾,不為歧見所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