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乃】本文闡析:乃字和“汝”“爾”“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當?shù)诙朔Q代詞,屬于假借義。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shè)⑨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悉使贏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zhàn)》)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④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缺”“竟(然)”“反而”等。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即而求之。(《石鐘山記》)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現(xiàn)實,可譯為“只”“僅”等。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賦》)②贏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③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④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队伟U山記》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表銜接或轉(zhuǎn)折,解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①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記 刺客列傳》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刺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2.【其】
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①臣從其計,大三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2.第三人稱代詞,做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yīng)譯為“他”“它(包括復(fù)數(shù))”。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為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于“是......還是......”。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于“如果”。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②沛然雨下,則苗勃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