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本文闡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來是個實詞,指整個胡須,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須的形象。后來,“而”字用作虛詞,那是屬于假借
(1)連詞
1)表并列,今譯為:而且、又、例釋: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④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哆^秦論》⑤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注:并列關(guān)系連詞兩側(cè)的詞語可以調(diào)換,調(diào)換后語意不發(fā)生變化
2)表順承,今譯為:就、才、接著。例釋: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④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稇?zhàn)國策》⑤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3)表遞進,譯為:并且、而且。例釋: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師說》。②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把健壯而上破之?!而欓T宴》。
4)表轉(zhuǎn)折,今譯為:卻、但。例釋: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 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呼(《祭十二郎文》)。④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guān)《歸去來兮辭》。⑤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5)表假設,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③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為政》④秦以城求壁而趙不許,曲在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因果,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豬而崖不哭?!秳駥W》。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石鐘山記》
7)表修飾,今譯為:著,地。例釋: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③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④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①縵立遠視,期望幸焉(《阿房宮賦》)②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表方位,今譯為:以。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問說》②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余歲《孟子》
10)表示連接的前后兩部分是陳述與被陳述的關(guān)系。張溥《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 代詞
1)第二人稱,今譯為:你(們)、你(們)的。它與“爾”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時音近義通。例釋:①嫗每謂予曰:“其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② 業(yè)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③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勾踐滅吳》。④蚤繅而緒,蚤織而縷《種樹郭 駝傳》。
2)近指代詞,今譯為:此,這樣。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犊兹笘|南飛》
(3)用作動詞(有書稱之為“比況詞”),譯為“如、好像、像”。它與“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時讀音相近,意義相同。例釋:①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察今》,②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4)音節(jié)助詞,不譯。例釋:君子恥而言而過其行《論語》
(5)語氣詞,用在句尾,今譯為:啊、吧。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此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肚f子逍遙游》
(7)與“而”有關(guān)的符合虛詞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①未兒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②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