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復習資料(一)
大體上講小說的語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敘述為特色,另一類以描寫為特色。這兩類并沒有伯仲之分。以敘述為特色的小說,追求整篇作品的味道,以描寫為特色的小說,追求形象的鮮明性。以敘述為特色的小說可以叫情節(jié)小說,以描寫為特色的小說叫細節(jié)小說。以敘述為特色的小說讀起來舒暢,它以語感為先導,吸引讀者進入它的藝術世界,這種語感貫穿于作品的始終,處處可以感到這種語感的存在,它往往給讀者的第一感覺就是好讀、暢快。以描寫為特色的小說,它往往以一個接著一個的細節(jié)抓讀者,它給讀者的感覺就是形象,就是一個又一個鮮明具體的細節(jié),作品就是以細節(jié)與細節(jié)的內在聯(lián)系,吸引讀者不斷地看下去,這里不說讀下去;以敘述為特色的小說可以說讀下去,不說看下去。以描寫為特色的小說,它的語言可能很簡練,如果讀的話可能有點澀,但描寫的細節(jié)很抓人,不得不看下去,它就像看畫面藝術一樣,只是畫面,只是形象,這畫面、這形象很吸引人。如《紅樓夢》就是以描寫為特色的小說,《三國演義》則是以敘述為特色的小說。
小說的語言和散文的語言,雖然都是散文化的語言,但它們是不同的。小說是客觀性的語言,作者有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并不站出來說,而是讓人物、讓情節(jié)代作者說;而散文則是主觀性的語言,作者不站出來說,還不行,作者可以直抒胸意。
當然,不能這么絕對化,但大體上確實是這樣。有些激情澎湃的小說,作者近乎站出來說話了,因為作品的激情是那么得強,使得情感和態(tài)度已明明白白的表露了。就像一個人臉上的表情,什么都透出來,就缺開口了。但是,這還是客觀性的語言,因為作者并沒有說出口。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xiàn)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xiàn)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小說的優(yōu)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中考語文復習資料(二)
1.《三峽》一文出自《水經(jīng)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2.重點字詞:自三峽七百里中:在略無闕處:完全沒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重巖疊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曦月:日月。曦,日光,這里指太陽。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或王命急宣:有//宣布,傳播。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馳的快馬//不如素湍綠潭:湍,急流的水//潭,深絕巘多生怪柏:巘山峰飛漱其間:這里是沖刷的意思。良:的確,實在。清榮峻茂:江水清澈,兩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晴初霜旦:早晨。林寒澗肅:寂靜。屬引凄異:屬,(zhǔ)連續(xù)。//引:延長??展葌黜懀嚎諘绲纳焦壤飩鱽砘芈?。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絕:消失。奔:飛奔的馬。湍:急流。三聲:幾聲。三,這里不是確數(shù)屬:屬引凄異(連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絕:久絕(消失)。絕巘(山峰):極阻絕:斷自三峽……(在)自非……(如果)通假字:闕;同“缺”,
3.理解性背誦:(1)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2)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3)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4)寫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5)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6)表現(xiàn)秋季凄清蕭瑟的句子是: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7)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引用漁歌作用: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季肅殺、凄涼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4.結構。文章先總寫三峽地貌,(總寫)(第一段),再寫三峽四季壯麗景色,(分寫)(第二段)
5.文章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6.運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見證了“三峽蓄水315”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酈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三峽秋日的凄涼景象將一去不復返。(2)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一詩句,你想到《三峽》中與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7.探討:①文章為何先寫夏而后寫春冬、秋,春冬為何放在一起寫?作為三峽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峽夏天迅猛、兇險的江水,所以先寫夏天景色,后寫春冬的明麗多姿,最后寫秋天的悲涼之景。這也符合讀者情感認知的順序。可見寫景順序的選擇,是根據(jù)內容和讀者認識而定的。②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寫山的特點,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文作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抓住特點描寫三峽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榮峻茂;三峽的秋天——寂靜、凄涼。③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④合寫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現(xiàn)風平浪靜時節(jié)三峽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點。⑤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8.欣賞:(1)你喜歡文中那一點?說出喜歡的原因。如;用詞精當,趣;表愉快心情?;蛞脻O歌起反襯作用。(2)本文語言精致、洗煉,用語俏麗貼切,選一點分析。(如:描寫三峽深秋清幽靜寂,說明人們感傷程度。如:描寫三峽春冬時,因急流險灘,雪浪飛濺,故以“素”字修飾“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寧靜,故以“綠”字修飾“潭”字。“飛漱其間”的“飛”字。答:“飛”形象一寫出了瀑布從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氣勢。)
中考語文復習資料(三)
望月懷人,常常成為古詩詞中的題材,但像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二句寄景抒情,虛實結合,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用樸實而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畫面:一輪皎月從東海那邊冉冉升起,展現(xiàn)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說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寄托的深遠。詩著一“生”字,極為生動,這同張若虛“海上明月共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天涯共此時”句,是從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這兩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構成雄渾闊大的意境。望月是實景,懷遠是設想,詩人巧妙地把寫景和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也留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首聯(lián)擒題,以下諸句便由此生發(fā)開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說多情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對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xiàn)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的表述。這里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連鎖動作過程,也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一聲“怨遙夜”,包孕著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詩的要求,頷聯(lián)應是工整的對偶,但此詩卻采用流水對的格式,這固然說明唐代初期律詩尚無嚴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著古詩的風貌,另方面此聯(lián)采用流水對的形式,跟首聯(lián)在內容上就顯得更為密切,蟬聯(lián)而下,自然流動,給人一種氣韻純厚之感。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后,尤覺月華光滿可愛,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這是一個因相思所苦的非癡即呆的形象。這一聯(lián)貌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入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詩人多想讓這種幻想成為現(xiàn)實!所以“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同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意。
總結: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一種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詩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這聯(lián)屬對工整,頓挫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