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10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相關實施細則,促進政府施政更加透明高效。會議認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推進政務公開,是持續(xù)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提高行政效能,便利企業(yè)和群眾辦事創(chuàng)業(yè),增強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分析
[意義]
公開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對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增強政府公信力執(zhí)行力,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具有重要意義。
政務公開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之舉,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縱深推進,政務公開既是基礎性工作,也是關鍵性工作。同時,也是社會和群眾監(jiān)督政府的重要手段,政府辦事效率、質量、成效等都可以通過政務公開信息中獲取,哪些做得好、哪些還有待提升,也都可以從中反映出來。
[原因]
公開帶來透明,透明能減少神秘性,增加信任感。正如李克強所言,公開透明就是要給市場一個明確的信號,給各界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預期。一些決策的出臺,一旦與市場溝通不夠,就可能擾亂市場預期。在股市、樓市上,這方面教訓不可謂不多。而從微觀層面說,在土地規(guī)劃、拆遷安置、扶貧救災、就業(yè)社保等領域,公開是取得信任的一個基本前提。也唯有公開,才能得到公眾的支持與配合,讓政策更好地落地。
從另一個層面看,公開也是一種參與訓練。公開了,公眾就能更好地進行監(jiān)督。面對一張權力清單,誰都可以條條對照看你能干啥、不能干啥。如果有從決策到執(zhí)行再到效果的全鏈條公開,公眾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有效、有序地表達訴求,讓政治在健康的軌道上良好運行。托克維爾曾說,如果一個人能參與討論決定修一條通向他家的路,無需解釋他就能發(fā)現(xiàn)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理念需要培育、能力需要訓練,而公開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
參考對策
總結,政務公開要直面社會熱點,回應民眾關切,特別是對涉及群眾利益、影響市場預期和突發(fā)公共事件等重要信息,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要敢于披露真相、主動亮明觀點,確保關鍵時刻不失聲、不缺位、不掉鏈。要學會運用全媒體手段和發(fā)揮好政府網(wǎng)站的平臺作用,建立健全政務輿情收集、研判、處置及回應機制。
政務公開并非我講你聽的單向傳遞,更需得到民眾的信息反饋與行為響應。要通過構建無障礙、心貼心的政民互動,踐行政府決策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這就需要各級政府以政務公開的誠意,喚起民眾主人翁責任感,不斷拓寬公眾參與政策制定、執(zhí)行和監(jiān)督的渠道。期待公眾代表、專家、媒體、利益相關方等列席政府會議,及政務公開效果評估等制度落實,助推政務服務的透明高效和政府公信力的持續(xù)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