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是一個國家樹立良好形象和提升軟實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建設,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此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孔子學院的海外擴張等都反映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的驕人成績,為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族文化發(fā)展落后,尤其在對外文化貿易中存在較大的“逆差”,民族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威脅,因此,必須重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讓民族文化大放異彩。
加大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外來文化的大量涌入,使民族文化受到沖擊;我國部分民眾崇尚外來文化,年輕人隨意簡化漢字,破壞了我國文化的傳統(tǒng),這些都反映了我國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的惡化。因此,應加大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一方面在對外貿易中堅定文化產品的特殊性,拒絕文化產品與其他商品等同起來自由流通。另一方面要加強立法。通過立法限制外來文化的涌入,緩解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沖擊;要求國內媒體必須擔負起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職責,積極引導群眾來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促使群眾的文化覺醒,轉變群眾崇尚外來文化的觀念。
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扭轉“文化逆差”。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民族文化顯得還擊乏力,巨大的“文化逆差”體現(xiàn)了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薄弱。文化要發(fā)展光靠“保護主義”是不行的,必須尋求產業(yè)圖強,才能在文化貿易中擁有自己的立錐之地。圖強應該從基層文化建設開始,因此,要加大資金投入,扶持本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如大力保護和修復民俗古街、古建筑,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產業(yè);與此同時,應積極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提升民族文化的競爭力,扭轉對外文化貿易“逆差”。
加強文化對外交流,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端午被申遺、“四大發(fā)明”被否定和掠奪,中國民族文化越來越多地被他國利用和掠奪。這反映了我國對民族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國際社會對中國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必須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支持重點媒體面向國際發(fā)展和文化企業(yè)到境外開拓市場,鼓勵海外中資機構、孔子學院等團體組織承擔更多的人文交流項目,積極推介本土文化,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推動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保護和發(fā)展民族文化,讓民族文化大放異彩,不單單只是為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為中國塑造良好的大國形象,更是為了延續(xù)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血脈,守護好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