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學習需要的形成和培養(yǎng)
一、人類原始學習需要的形成
原始的學習需要是一個健康的人類有機體生來就有的一種生物學本能。當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新異刺激時,動物或人類會暫時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而把注意轉向這個新異刺激,這一現(xiàn)象稱為探究反射。這種探究具有兩方面的作用,即獲得更多的有關這個新異刺激的信息和準備根據(jù)這些信息作出適當反應。這種對新異刺激進行反應的傾向性,就是動物和人類原始的學習需要。人類的好奇心何求知欲就是在探究反射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人類新的學習需要就建立在這種原始的學習需要的基礎之上。 由于個體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對人的要求不同,人的學習需要在內(nèi)容和水平上也就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需要的指向性、學習需要的意識水平和學習需要的意識傾向三方面。
二、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yǎng)學習需要
學習動機作為引起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是學習活動得以發(fā)動維持、完成的重要條件,并由此影響學習效果。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效果是因為它直接制約學習積極性。學習積極性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認真、緊張、主動和頑強的狀態(tài)。這些心理狀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對待學習的注意狀態(tài)、情緒傾向和意志毅力三個方面,它們是學習動機的外在表現(xiàn),與學習動機的性質(zhì)和水平是相一致的。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在學習中能專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學習熱情,遇到困難時有頑強的自制力和堅強的毅力。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學習積極性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③課題應由易到難呈現(xiàn),以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感;
④在某一課題失敗時,可先完成有關基礎課題,使學生下次在原來失敗的課題上獲得成功感。成功體驗的獲得,最終必須依賴于學習上的真正成功,即有效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因此,找出學習上的關鍵問題,填補知識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學習效果,使惡性循環(huán)變成良性循環(huán)的關鍵,也是獲得真正成功感的先決條件。
三、利用直接發(fā)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yǎng)學習需要
新的學習需要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來形成,一是直接發(fā)生途徑,即因原有學習需要不斷得到滿足而直接產(chǎn)生新的更穩(wěn)定更分化的學習需要;二是間接轉化途徑,即新的學習需要由原來滿足某種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轉化而來。
利用直接發(fā)生途徑,主要應考慮如何使學生原有學習需要得到滿足。教師應耐心有效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了解到知識的價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識、探究更深問題的愿望。從間接途徑考慮,主要應通過各種活動,提供各種機會,滿足學生多方面的要求和愛好。
學習需要形成的兩條途徑要配合使用,不可偏廢。因為只有間接途徑轉化而來的間接動機而無直接途徑產(chǎn)生的直接動機,學習動機難以鞏固和發(fā)展;僅有直接性動機而無間接性動機,易使學習情境狹隘,阻礙學習動機的進一步發(fā)展。